2015年5月1日 星期五

尼泊爾地震:搜救隊太晚才來搜救人命, 我們應該要開始檢討對災難的應變方式

原文出處
發佈時間:2015 04.28


本文翻譯:

By Benjamin Gilmour 2015.04.28

雖然各國的搜救隊蜂擁進入加德滿都、協助當地人員從瓦礫堆中搜救患者,但找到生還者的機會似乎越來越渺茫了。

當然在所謂的「廢墟空隙」裡可能還是會有生還者存在,但不少緊急醫療管理專家已經開始對這種外國搜救隊支援的效率和價值提出了質疑。

許多高收入的國家每年都將數以百萬計的經費投資在對開發中國家遭遇災難時的人道救援上, 但這項投資顯現出來的效果似乎相當有限。

國際城市搜救(USAR)隊為了組織並維持70名隊員以及總重20噸裝備的編制,每年要花上200萬美元,這支隊伍的技術和專業性是非常特別的。但唯一的問題是大部分的搜救隊都是在事件發生的24小時後才到達災害現場,對於死亡率的影響似乎因為時間而沒有效力。

在重大創傷中, 存活的碼表跳得非常快,而普遍稱之為黃金一小時,其中最常見且快速的致命原因是無法控制的出血以及呼吸道阻塞。

作者對這種災難的第一次經驗是在2004年的南亞大海嘯,當時作者正在泰國的藍塔島度假,結果最後卻變成在一間小醫院裡和醫療人員共同處置患者,當時能夠被救的患者在海嘯襲擊後的一小時左右就被救了。隔天,我看著十幾個國家的搜救隊到達災害現場,但是很令人難過的是,當時能做的事只剩下屍體尋回了。

從過去許多的災難事件,包括了2011年日本東北海嘯, 古吉拉特邦地震(2001),以及巴基斯坦地震(2005),經驗顯示了這類的國際災害應變得到的成果微乎其微。2003年的伊朗地震,40支來自世界各地的搜救隊伍參與了行動,但被成功救出的人卻屈指可數:2009年的印尼巴東地震,總共出動了包含688人、67支搜救犬的21支城市搜救隊,卻完全沒有找到任何的生還者。

每一件案例的最大問題都還是在於反應時間, 即使2011年基督城地震中,澳大利亞的城市搜救隊在12小時內就抵達當地,仍然沒能在瓦礫堆中找到生還者。在海地地震後,派遣國際城市搜救隊伍的行動預算,估算下來相當於拯救一條性命的花費是1百萬美元。

以災難應變「對最多數的人做到最好的處理」的原則來看,這種金額似乎是對資源的嚴重浪費.。

這些花在拯救一條人命的大筆經費,換算起來相同的金額可以在當地訓練出數以萬計的第一反應者(First Responder),而這些當地居民可以在第一時間迅速抵達災難現場。但是在這項工作上投資的先進國家或非政府組織則非常的少。在人道領域裡,高級救護技術員和救助專家的職位基本上是不存在的。考慮到每年有580萬人死於外傷(比肺結核、瘧疾、愛滋的死亡人數總和還多),世界上也有80%的區域仍然缺乏整合的到院前緊急救護。

事實上,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報告,創傷將是未來十年的最大死因。

大部分資源匱乏的國家都對類似這次尼泊爾的天然災害事件缺乏應變能力,在承平時期對重大創傷也幾乎無法應對。在這些地區,人員的訓練和裝備的購置是災害應變必須要包含的重要事項。雖然缺乏高科技的救護車系統,但仍然可以嘗試和當地的計程車、卡車、甚至是人力車、驢車等現有資源整合,來建立基本的到院前運送。

將災難應變的資金分流,才能做到對最多數的人做到最好的處理。當遇到像這次尼泊爾地震中可能遇到的重傷傷患,讓專家搭飛機到災區所帶來的效益是很小的。當地人在救災上的意願不但比較高,運作起來更是合適。他們不僅對自己的土地非常熟悉,文化差異的敏感性和語言更是毫無隔閡。

最重要的是,他們能夠把握黃金時間,讓他們在各種分秒必爭的狀況下成為自己唯一的救星。

EMS生字:
AIDS後天免疫缺乏症候群(愛滋病,

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
HIV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Malaria瘧疾
NGO非政府組織(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
Rescue救援、救助
Survivor生存者、存活者
Tuberculosis肺結核 (TB)


延伸閱讀:
您需要知道的災難醫學基本知識 (臺大醫院, PPT, 石富元醫師)


後記:
雖然說救援人命的心情是一樣的,但是的確如同我們對大量傷患的第一直覺,應該要將有限的資源花費在最多人身上,才能達到最大的效果。文內描述也不無正確,我們對災難應變、國際人道救援方面的思維的確是可以重新審視。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